布乔诺夫卡(俄语:Будёновка康乾配资,意指布琼尼帽)这一名称源自红军骑兵元帅谢苗·布琼尼,而它的正式名称是“宽布帽”(俄语:шлем суконный)。这一帽子成为了苏联内战以及随后的一个时期的标志性军帽,也有时被称作伏龙岑卡(фрунзенка),以米哈伊尔·伏龙芝命名。这款帽子通常由羊毛制成,设计上能够遮盖耳朵与脖背,甚至可以戴在钢盔之下,整体造型上既有帽檐,又配有一对可扣在下巴上的耳罩,兼具实用与防护功能。
有趣的是,这款帽子最早是由著名画家维克多·瓦斯涅佐夫为帝俄军队所设计,灵感来自基辅罗斯的传统帽子。起初它被命名为“博加特尔卡”(богатырка,意为英雄帽),旨在激励俄军像俄罗斯传说中的英雄一样英勇作战。这个设计原本是帝俄新军装的一部分,并于一战时期开始生产,虽然当时并未正式配发部队。此外,俄罗斯还有另一款英雄帽,是专为阅兵设计的仪仗帽,作为历史风格军装的一部分,广泛用于仪式场合。
在苏联内战期间,由于缺乏统一的军服标准,红军大量配发了这种所谓的英雄帽。主要是因为这种帽子制作简单且十分普及,设计上具有显著特色,容易被辨认出来。当时的英雄帽大多带有红星作为标志,然而,由于资源有限,这些标志往往是临时制作的,因此样式也各有不同。随着时间推移,红军逐渐统一了标准,最终将帽子前额上的红星统一为更大尺寸的标志,骑兵的星星为蓝色,炮兵则使用黑色。而随着布琼尼帽成为骑兵的标配,这款帽子也逐渐成为布尔什维克红军的象征,象征着他们与沙俄腐败旧政权的斗争。特别是布琼尼的第一骑兵军十分青睐这款帽子,因此这种帽子被改名为“布乔诺夫卡”,以布琼尼的名字命名。除此之外,它也有另一个名字——“伏龙岑卡”,这个名字来源于另一位布尔什维克指挥官伏龙芝。
展开剩余70%最初的布琼尼帽在设计上拥有一个尖高的顶部,但到了1927年,这一设计被改成了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低尖顶版。此外,还曾有过一种夏季版布琼尼帽,它使用了更轻便的面料,并且去除了耳罩。尽管这款帽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,但它并未长期成为红军的制式帽子。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,然而由于使用羊毛作为原材料,使得成本较高,而且它的冬季保暖效果不尽如人意。此外,由于帽子的尖顶设计,戴钢盔时也会感到不便。布琼尼帽的诞生正好处于革命初期,那个时期政治和艺术表达的氛围相对宽松,这款帽子因此也带有浓厚的革命象征意义。
不过,随着苏联红军改革的深入,布琼尼帽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到了1935年,布琼尼帽正式开始退役,虽然它在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期间仍偶有出现,但随着1941年卫国战争的爆发,它最终被驻军帽和“乌香卡”毛帽(在中国被称为雷锋帽)完全取代。尽管如此,布琼尼帽依旧在苏联敌后游击队中得到了少量使用。
随着红军骑兵佩戴布乔诺夫卡的形象成为苏联内战的标志,布琼尼帽也逐渐与重机枪独轮车、纳甘左轮手枪、毛瑟C96手枪、马克沁机枪和胸前挂着的子弹带一起,成为了苏联战争文化的重要符号。这种帽子不仅在红军中流行,甚至在苏联后期,也成为了孩子们的时尚单品,广泛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。
在同一时期,另一款类似但较少为人知的帽子——“高尔察克帽”也在高尔察克指挥的西伯利亚反革命军中使用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,高尔察克帽并没有布琼尼帽那标志性的尖顶。除此之外,布琼尼帽还曾作为德涅斯特国军队的非正式军帽之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布琼尼帽在爱沙尼亚俚语中被称为“虱塔”,这一称呼显然带有一些戏谑的意味。
——————正文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
由于个人见识有限,文中的某些描述可能存在不足之处,若有错误之处,还请不吝指正,提出宝贵意见。
本文中翻译的相关术语参考了原文,可能与国内现行译名存在差异。笔者在选择译名时,尽量遵循准确表达、接近原音和国语化的原则,以免产生误解。以下是文中部分关键术语的对照:
- Tranisistria — 德涅斯特
- тачанка/tachankas — 独轮车
- пилотка — 驻军帽
- ушанка — 乌香卡毛帽(带耳罩)
- богатырка — 英雄帽
- шлем суконный — 宽布帽
- Будёновка — 布乔诺夫卡(布琼尼帽)康乾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亿赢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